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4-06-29 08:22:0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5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新疆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推动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尽快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二)基本原则。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积极完善政策体系,从整体上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并注重集中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城市及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率先突破。合理分级、分类指导,按照绿色建筑星级的不同,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支持二星级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激励引导、规范约束,在发展初期,以政策激励为主,调动各方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加快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三、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一)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地区实际,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进力度,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行评价标识,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
  (三)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培育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负责相关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规划等。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四、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
  (一)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备案及公示制度。各级地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设计评价标识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项目汇总上报至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两部”),两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请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报告、工程建设审批文件、性能效果分析报告等进行程序性审核,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予以备案,项目竣工验收后,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两部组织能效测评机构对项目的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符合申请预期目标的绿色建筑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三)规范财政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中央财政将奖励资金拨至相关省市财政部门,由各地财政部门兑付至项目单位,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五、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
  (一)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具备以下条件:新区已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
  (二)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及城区绿色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支出。
  六、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一)鼓励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各地要切实提高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强调绿色节能环保要求,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时,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
  (二)在公益性行业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三)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七、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一)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及时制定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二)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三)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广适合住宅产业化的新型建筑体系,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与发改、科技、规划、机关事务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组织实施,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第4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田凤山

1998年1月3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三条修改为:“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省纤维检验机构对羊毛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
二、第五条修改为:“羊毛经营者和用毛企业应当具备鉴别羊毛质量等级的技术能力和分选、整理羊毛的条件,配备专(兼)职羊毛检验人员。
“羊毛检验人员应当经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培训(具有畜产检验技术员以上职称的除外)合格后,方可从事羊毛验等定级工作。”
三、第九条修改为:“销售羊毛,不得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对尚有使用价值的掺杂使假羊毛,购销双方应当按照省纤维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重新计价。”
四、删去第十条。
五、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羊毛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毛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法律、法规对实施处罚部门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对实施处罚部门未作规定的,由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一)不执行羊毛国家标准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和使用,对尚有使用价值的羊毛监督其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并处以该批产品货值金额10%以上20%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者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阻碍羊毛质量监督检查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
“(三)购销羊毛压等压级或者提等提级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四)销售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羊毛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羊毛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第十三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七、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执行。”
八、第十五条改为第十四条,修改为:“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有关条款中“专业纤维检验部门”和“黑龙江省标准计量主管部门”字样修改为:“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
此外,对部分条文的顺序和文字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发布。

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1988年5月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1998年1月3日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羊毛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修订发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羊毛质量管理,保证羊毛国家标准的贯彻执行,保护农(牧)民和有关方面的合法利益,促进本省养羊事业和毛纺工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境内从事羊毛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下分别简称羊毛生产者、羊毛经营者),以及以羊毛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用毛企业)。
第三条 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省纤维检验机构对羊毛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
第四条 羊毛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毛企业,应当严格执行羊毛国家标准,接受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监督和检验,并为检验工作提供方便。
第五条 羊毛经营者和用毛企业应当具备鉴别羊毛质量等级的技术能力和分选、整理羊毛的条件,配备专(兼)职羊毛检验人员。
羊毛检验人员应当经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培训(具有畜产检验技术员以上职称的除外)合格后,方可从事羊毛验等定级工作。
第六条 羊毛经营单位和用毛企业的羊毛检验人员应当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遵纪守法,不得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第七条 羊毛经营者和用毛企业,应当备有羊毛国家文字标准和由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并经批准发布的实物标准。
第八条 羊毛经营者和用毛企业在收购、采购羊毛时,应当将羊毛国家标准公布于众,使羊毛生产者了解和掌握。购销羊毛应当分类、分等,按质论价,严禁压等压级或者提等提级。
第九条 销售羊毛,不得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对尚有使用价值的掺杂使假羊毛,购销双方应当按照省纤维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重新计价。
第十条 经营的羊毛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分类、分等打包。包装上注明的产地、类别、等级、批号、包号的标志要清晰。
第十一条 羊毛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毛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法律、法规对实施处罚部门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对实施处罚部门未作规定的,由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一)不执行羊毛国家标准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和使用,对尚有使用价值的羊毛监督其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并处以该批产品货值金额10%以上20%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者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阻碍羊毛质量监督检查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
(三)购销羊毛压等压级或者提等提级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四)销售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羊毛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羊毛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条 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下发《安顺市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


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下发《安顺市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安府办发〔2008〕50号

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各有关部门:
《安顺市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予下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〇八年五月八日

主题词:农村 税费 资金 管理办法
抄送: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协办。
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10日印发
共印70份

安顺市农村税费改革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三个确保”的要求,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根据上级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途
本办法所称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指:2003年中央财政为保证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因规范税费征收等因素,统筹考虑地方的净减收部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的补助。其目标是:“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乡村道路建设、乡(镇)及参与农村税费改革的农村办事处保运转、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等方面。

第二条 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县(区)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县(区)教育部门,每年拨付金额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50%,由教育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及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实行专款专用,及时足额落实兑现到项目实施的农村中小学校。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由县(区)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县(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每年拨付金额应达到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10%,主要用于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各县(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及规定的用途进行统筹管理和分配使用。
(三)农村“五保”供养和义务兵家属优待资金:由各县(区)财政部门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基数划拨到民政部门,民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标准等进行统筹安排、管理和分配使用,下拨到乡(镇、办事处)后,通过农民补贴网以“一折通”的形式发放给补助对象。
(四)乡村道路修建资金:由各县(区)交通部门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时确定的基数和年度乡村道路建设计划,提出资金分配使用方案,财政部门按照交通部门提出的方案将资金划拨到项目实施乡镇,交通部门监督使用。
(五)乡(镇、办事处)运转经费:各县(区)财政部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根据资金调度情况,按月或按季度将资金划拨到各乡(镇、办),由乡(镇、办)统筹安排使用。
(六)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县(区)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到乡(镇、办)财政所,乡(镇、办)财政所要按照“村财乡镇代管村用”管理办法,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各村专户,分村进行核算。村干部报酬逐月发放,村级公用经费半年一次或者按季度拨付。
(七)国有农场、林场税费改革补助资金:由各县(区)财政部门按照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补助数,拨付到辖区内的农场、林场所属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按照国有农场、林场税费改革资金补助的有关政策规定,提出资金分配方案,报县(区)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审批后,将资金划拨到所属的国有农场、林场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三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
(一)拨付给业务部门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由业务部门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分配、使用和日常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并向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写出经费分配使用情况报告,接受农村综合改革、财政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二)拨付给乡(镇、办)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由乡(镇、办)财政所负责资金使用的日常管理,县(区)财政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和定期检查,同时接受上级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的监督检查。
(三)拨付给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按照“村财乡镇代管村用”管理办法,分别纳入村级财政专户,实行分村核算管理,同时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督和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的检查。

第四条 规范村级开支管理
各县(区)财政局、基层财政管理局、会计核算中心要认真履行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要根据财政工作“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村级财务开支的实际情况,与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既合符农村实际、切实可行,又便于操作的村级开支管理办法和运作方式,切实减少村级普遍存在的以大量白条报帐的现象。

第五条 建立定期审计制度
为了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的比例和用途使用,各县(区)审计部门要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纳入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审资额度要达到一定比例,审计结果要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于涉及村级集体财务的审计结果要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农民群众监督。

第六条 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纪律要求
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规定的标准和规定的用途分配使用,不准改变用途,不准擅自提高和降低标准,不准用于抵顶欠款,不准截留、挪用、平调、挤占或者用于平衡预算,不准将村级公用经费用于工作考评以及乡(镇、办)代扣代缴水费、电费、电话费、接待费、报刊征订费等。对于不按照上级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分配、使用、管理转移支付资金的县(区)、乡(镇、办)和部门,经查实后又不认真进行整改的,上级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和财政部门要等额扣减次年度的税改经费,对于涉及违法违纪的,要移交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进行严肃查处。

第七条 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公开
(一)村级的财务收支情况,村(居)委会每季度要在固定的村务公开栏上进行一次公示,接受村民理财小组和群众监督。
(二)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要详细、真实,做到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不避实就虚。对重大事项,要作详细说明,便于群众了解。“村财乡镇代管村用”的经费,乡(镇、办)每半年要在政务公开栏上进行张榜公布,接受行政村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监督。
(三)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由各乡(镇、办)财政所负责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第八条 加强监督检查
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由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每年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分配、使用、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在此基础上,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和市基层财政管理局要对重点乡镇、重点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要就每年专项检查的结果向市委、市人民政府写出专题报告。

第九条 本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条 本办法由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市基层财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