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九江市因特网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02 18:16:2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5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九江市因特网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


九江市因特网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九江市人民政府

2002年8月20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规范政府上网行为,保障上网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国家机关(包括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家机关)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或挂接主页,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积极主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要根据《九江市〞政府上网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加快上网步伐,尽快推出因特网信息发布、政策查询、在线服务等服务项目。
  第四条 国家机关所建立的政府网站必须与国家机关形象相一致,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准确性、安全性由发布机关负责。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凡国家机关需要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或发布主页,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机构一般应由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负责。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后,应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府主页编审委员会备案。
  第六条 各单位成立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应规定其职责,确定安全管理责任人和安全技术人员,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和信息审核规则。
  第七条 任何非国家机关的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国家机关名义建立网站。国家机关根据需要,需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制作主页并发布的,双方需签订正式委托书或其他合约,明确责任。委托机关必须对被委托单位和个人所设网站或主页进行监控和检查,并对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三章 信息的收集与发布
  第八条 反映九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自然风貌及有关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办事程序、办事条件及办事依据等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资源,均应通过公共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介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上网信息的收集范围应与本地区、本部门管理范围和业务范围相一致,原则上不得超出本地区、本部门管理范围和业务范围收集和发布信息(多家联合发布、授权发布的除外)。
  第十条 上网发布的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应具有完全的采信度。
  第十一条 信息发布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登记制度,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审核、存贮、传递、备份、灭失、监控、处理、报告的工作流程。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对外公开的信息,应当允许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无偿查询或索取。
  第十三条 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建立网上信息的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制度,转移或删除过时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第十四条 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主页英文版资料必须翻译准确,真实可靠。
  第四章 网站建立方式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可采用多种方式:
  1、根据《九江市〞政府上网工程〞实施方案》精神,按〞分头制作,统一发布〞原则,由各单位依靠自身的力量或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制作本地区、本单位的主页,然后上传或报送磁盘至市政府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在九江市人民政府因特网中心网站上开辟存贮空间,统一在因特网上发布。
  2、国家机关主页存贮在九江市人民政府因特网中心网站,既可以不单独申请域名,也可以独立申请域名。
  3、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单独设立服务器,申请域名,独立发布。
  4、根据目前现实情况,允许国家机关在当地电讯部门或其他部门采用虚拟服务器、主机托管等方式建立网站。
  第十六条 无论国家机关采用何种方式建立网站,对其发布的信息拥有版权,拥有编辑权,同时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十七条 域名申请由各单位各自申报,有关单位配合。域名的命名规则:各县(市、区)为www.县名(汉语拼音).gov.cn,市直各部门不作规定。
第五章 信息安全和保密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在因特网上发布信息,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国家保密局《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公开的信息资源要符合有关保密规定,按照〞谁公布、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有责任把好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安全保密关。发布机关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二十条 市信息化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政府主页编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及市计算机安全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全市的政府网站实行监督管理和检查。
  第二十一条 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第一次在因特网建立网站或挂接主页,须将主页和《九江市单位主页上网申请表》同时报送市政府主页编审委员会,经市政府主页编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发布。
  第二十二条 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的英文版主页,须报市政府主页编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发布。
  第二十三条 国家机关如单独设立因特网网站,必须将其与内部办公自动化网络和业务网络实行物理隔离。
  第二十四条 严禁在因特网网站上存贮、处理、传递秘密信息。严禁发布危害国家安全,内容淫秽、反动、迷信等国家禁止传播的信息。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如单独设立因特网网站,要慎重对待交互式信息服务、转接服务、链接服务和其他服务。如开设上述服务,要严格监控,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犯本办法规定,依法对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对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通知

教师厅函〔2008〕1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和我部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的部署,为提高西部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组织实施“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目标任务

  通过组织西部地区初中专职骨干体育教师培训,帮助其学习、掌握中学体育项目基础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同时,探索开展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推动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培训内容

  针对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安排,围绕“学校体育形势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体育教学实践运用”三个模块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三、 培训方式

  委托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以“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同时采取教师面授与学员互动研讨相结合、专业技能与教学技巧实践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等方式方法开展培训。

  四、 培训对象及条件

  遴选西部12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0名初中专职骨干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名额分配见附件1)。

  参训学员须具备以下条件:

  1.担任初中专职体育教师工作三年以上,年龄30-45周岁;

  2.近两年未参加过省级以上培训。

  五、培训时间、地点

  1.2008年7月11日-22日,北京教育学院。

  2.2008年7月15日-26日,西北师范大学。

  六、培训组织与管理

  由我部师范教育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统筹规划实施。相关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本地培训学员的选拔和组织工作。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负责培训具体实施工作。

  七、培训经费

  我部设专项经费,用于本次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培训专家的讲课费、差旅费、食宿费,参训学员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及培训办班组织管理费和场租费等。学员往返交通费由学员所在工作单位支付。

  八、有关要求

  1.请认真填写《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学员信息统计表》(见附件2),于6月25日前将电子版按要求报送承担本省(区、市)培训任务的院校(见附件1),确保参训学员按时参加培训。

  2.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要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组织培训专家进行前期调研,研究制订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精心组织实施,下发培训调查问卷表,组织学员认真填写,保证培训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培训结束后15天内将培训工作总结(文本及电子版)分别报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九、其他事宜

  具体培训通知由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另行下发。

  北京教育学院联系人:袁立新。电话:010-64032343。手机:13910287158。E-mail:sportchenyanfei@126.com。

  西北师范大学联系人:陈仁伟。电话:0931-7970412。手机:13919005918。E-mail:crw163.com@163.com。

  师范教育司联系人:唐京伟 、陈岚。电话:010-66096310。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E-mail:chenlan@moe.edu.cn。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刘海元。电话/传真:010-66096863。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

E-mail:liuhaiyuan@moe.edu.cn。

  附件:1.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名额分配表

     2.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学员信息统计表

教育部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十七日

财政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和清缴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工作的通知

财政部、监察部


财政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和清缴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工作的通知
2005年8月15日 财金[2005]82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有关人民团体,高法院,高检院,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监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监察局:
  为确保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部署的清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清缴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工作的圆满完成,按照《财政部、监察部关于清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工作情况的通报》(财金[2005]36号)、《财政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清缴工作的通知》(财预[2005]49号)的要求,2005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开展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或将公款借给亲友的清理清缴工作。按文件规定,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应全面完成清理清缴工作,但从督查及汇总上报情况看,清理清缴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关地区和部门高度重视,尽快认真加以解决。为此,现将清理清缴工作的基本情况及进一步做好清理清缴工作的要求通知如下:
  一、清理清缴工作的基本情况
  各地区、各部门普遍重视商业保险清理和拖欠公款清缴工作,能够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领导干部行政行为,整肃财经纪律、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全面铺开,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国共清理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资金总额17亿多元,按规定应清退资金总额15.79亿元,目前已清退13.04亿元,清退率为82.58%,较2004年底提高了16.5个百分点。江苏、四川、云南、福建、深圳等省市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卫生部、教育部、商务部和国资委等中央部门在2004年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了清理清退力度,应清退和已清退资金总额较大,清退率大幅度提高。
  各地区、各部门在清理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或违规将公款借给亲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已经上报材料的13个地区和33个中央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6月30日,上述地区和中央部门共查出违规拖欠和批借的公款累计5.82亿元,其中,2005年1~6月份查出新的欠款0.91亿元(中央0.01亿元,地方0.90亿元),已累计偿还欠款3.94亿元,其中,2005年1~6月偿还2.2亿元(中央0.06亿元,地方2.11亿元),偿还率达到67.7%,较2004年底提高了27个百分点,同时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清缴工作完成较好的地方有上海、湖南、重庆等省市,中央部门有团中央、国土资源部、文化部、社科院、审计署、国家测绘局等单位。另外,目前尚未上报材料的地区和中央部门也正在抓紧总结,统计汇总相关数据。
  总体上看,各地区、各部门不仅严格执行了清理清缴政策,按规定途径回收资金,对以权谋私、侵吞国家和集体资金的违纪违法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并以清理清缴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治理成效明显,进一步维护了国家机关的良好形象,取得了好的社会反响。
  二、清理清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地区和少数中央部门对清理清缴工作的督查落实不够,存在畏难情绪,统计材料不能按时报送,清理清缴工作进度缓慢。
  2.少数地区和部门对清理清缴政策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对政策口径和统计口径把握不准。
  3.部分地区财政、监察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配合,工作方法单一,对不同情况缺乏有针对性和强有力的措施,欠账人在还款方面不积极、不配合。
  4.一些地区对特岗人员购买商业保险的政策尚未出台,保费清退工作进度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一些地区和部门仍存在财务制度不完善、会计管理工作薄弱、资金往来核算不清晰等问题,一些地区存在“前清后欠”的情况,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
  三、全面完成清理清缴工作的要求
  1.未完成清理清缴工作的地区和部门必须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严格按文件要求明确特岗等政策,尽快把应清退、清收资金清退清收完毕。财政部、监察部将根据情况,对清理清缴工作完成不好的地区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2.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将执行清理清缴有关文件的情况纳入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年度审计和考核工作的内容,巩固清理清缴工作成果。
  3.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在清理工作中弄虚作假或拒不清退、偿还以及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有关人员,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解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用公款购买商业保险和领导干部违规拖欠或出借公款等问题,关键在于规范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控,建立惩防结合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