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时间:2024-06-16 01:51:5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4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山东省济宁市人大常委会


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2002年6月27日济宁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 2008年4月29日济宁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规范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依法有效地行使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职权,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的遵守和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事项,是指宪法、法律赋予常务委员会的事项;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事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迫切需要解决的事项;市委建议提出的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并由常务委员会决定的事项。
第三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本行政区域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行使职权,严格依法办事。
第四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一)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遵守和执行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重大变更及调整方案;
(三)市级决算、市级预算的调整、市级预算支出超过原批准预算的重大变更;
(四)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规划的调整;
(五)开展依法治市的规划和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七)人口与计划生育、土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大措施;
(八)确定或者变更本市的重大庆典节日和市树、市花、市标等;
(九)与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关系;
(十)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
(十一)撤销市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规章、决定和命令;
(十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检察委员会多数人的意见而报请决定的事项;
(十三)授予或撤销地方荣誉称号;
(十四)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行逮捕或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事项;
(十五)根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需要由常务委员会依法作出相应决议、决定的事项;
(十六)市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的事项;
(十七)法律、法规规定由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十八)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提请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审议后可以提出审议意见,也可以作出决议、决定:
(一)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和执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三)市级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五)市级预算外资金决算以及使用管理情况;
(六)涉及全局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及其重大措施;
(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大措施;
(八)市级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基金或者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
(九)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资源保护有重要影响的重大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情况。以市财政性资金投资或者偿还的公益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情况;
(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重要江河湖库的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十二)对外开放工作情况;
(十三)农业与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和农村重大改革情况;
(十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五)民族、侨务、宗教工作情况;
(十六)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情况;
(十七)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情况;
(十八)本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情况;
(十九)重大自然灾害,在国内外造成较大影响或给公民生命财产和国家、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重大事件、重大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二十)常务委员会任命的人员重大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二十一)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就重大问题提出的质询,市人大代表或公民就重大问题依法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控告、申诉的办理情况;
(二十二)常务委员会组织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的事项;
(二十三)办理市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和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
(二十四)全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关事项;
(二十五)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或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
(二十六)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六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向常务委员会征求意见并向常务委员会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二)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设立、变更或撤销方案;
(三)乡(镇)和城区街道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方案;
(四)市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
(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重要改革措施;
(六)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向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下列机关或者人员可以依法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重大事项的议案或者报告:
(一)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
(二)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三)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四)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
第八条 有关重大事项的议案或者报告的提请程序:
(一)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的,直接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二)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提出的,经政府常务会议、院长办公会议、检察长办公会议通过后,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三)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依法联名提出的,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四)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或者报告,经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建议议程后,提请机关应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报送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提出的议案或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九条 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重大事项的议案或报告,应当采取规范的书面形式,内容应当真实、完整,主要包括:
(一)基本情况;
(二)有关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
(三)决策方案;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等其他有关资料;
(五)在实施与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或报告时,议案或报告的提出人应当到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就有关问题提出询问。议案或报告的提出人必须在会议期间作出答复。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相关专门委员会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可以通过市人大代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常务委员会可以就重大事项举行听证。
第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对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有关机关应当认真执行,并应在两个月内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执行情况。必要时,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重大事项的报告,不需要作出相应决议、决定的,经主任会议决定,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有关办事机构将讨论的意见、建议转送报告机关。报告机关应当自收到意见、建议之日起三个月内(遇有特殊情况的至迟不超过六个月),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办理结果。
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对审议的重大事项,认为需要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在执行常务委员会关于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过程中,认为需要变更决议、决定的有关内容,应当书面报经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在决议、决定内容变更之前,原决议、决定应继续执行。
第十六条 对应当报请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不报告或者越权作出决定,以及对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不执行的,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法提出询问、质询,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并根据具体情况责令变更、依法撤销有关机关越权作出的决定,或者在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决议、决定。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对于重大事项报告不实,或者在答复询问、接受特定问题调查时隐瞒实情,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法追究有关机关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由常务委员会或者授权机构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青岛市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暂行规定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岛市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

青政发〔2001〕85号
2001-08-29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青岛市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推动本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单位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
  第三条 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有依法落实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
  本规定所称单位法定代表人包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四条 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法规和政策,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管理制度,确保本单位职工按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生育,杜绝计划外生育和非婚生育。
  第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需要,设立计划生育机构或配备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单位各有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并保证必要的计划生育经费投入。
  第六条 单位应当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议事日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学习有关计划生育的法规、政策和科普知识,不断提高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第七条 单位应当按规定做好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准确、及时地统计上报计划生育管理信息(报表),查验新录用人员(包括临时用工,下同)计划生育有关证明,落实职工避孕节育和其他计划生育管理措施。
  第八条 对有下列情况的已婚育龄人员,单位应当实行重点管理,并搞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一)长休、病休、再婚和流出已婚育龄女职工;
  (二)再婚、流出、配偶是农业户口的男职工;
  (三)其他重点人员。
  第九条 对因除名、辞退、辞职、自动离职、解除劳动合同而离开本单位的职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30日内(申请破产的企业,在被宣告破产的同时)将其本人的婚育情况通知户籍地或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办理人员和计划生育档案的交接。
  第十条 单位对外出租房屋、雇佣外来劳务团体、招用外来务工人员、开办市场以及派本单位人员到外地工作的,应当按《青岛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青岛市劳动用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一条 单位应当协同计划生育服务部门或医疗单位,搞好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为育龄女职工提供优生优育咨询和指导,引导职工采取适合本人情况的避孕节育措施,并定期组织已婚育龄女职工进行生殖健康查体。
  第十二条 单位应当落实《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和本市规定的下列计划生育奖励和待遇:
  (一)职工晚婚、晚育休假待遇;
  (二)对独生子女父母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当月起至子女14周岁止,依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发放奖励费;
  (三)对用奖励费参加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的,按规定加发3元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费;
  (四)独生子女的医药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杂费、高中(含职业高中)期间的学费按规定予以报销。
  (五)《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和本市规定的其它奖励和待遇。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办理生育保险,并按有关规定落实职工计划生育手术治疗期间的工资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开支以外的职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必须费用。
  第十四条 单位应当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有关规定接受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下列管理工作:
  (一)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书》或《计划生育协议书》;
  (二)接受计划生育工作指导和监督;
  (三)参加计划生育社区服务活动,并接受考核评估;
  (四)完成计划生育的其他任务。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将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作为本单位先进集体、个人的评比条件。对单位的计划生育目标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取消其评比综合性先进集体的资格。
  单位应当把计划生育作为对职工业绩考核、选拔任用、晋升职级、奖优评先的一项重要条件。对职工计划外生育子女的,生育费用自理,不发产假工资,不发子女入托补助费和医疗费;对不符合照顾生育规定又生育的,5年内不予提职、晋级,不得评为先进工作者,并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十六条 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待遇,对作出突出成绩的,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把单位法定代表人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情况纳入对该单位的综合考核内容。把单位法定代表人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列入工作实绩进行考评。在综合性先进评比中应当征求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该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对于完成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通报表彰,并按照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书的规定兑现奖励。
  对未完成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有关部门在综合性先进的评选中,取消其综合性先进的评选资格。单位应当按照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书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八条 实行计划生育离职审计、追踪奖惩制度。对往年计划外出生瞒报、漏报被查处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追究当时单位法定代表人行政责任,追回已享受的物质奖励并纳入当年目标责任考核。情节严重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青岛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汕头市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办法 ——附加英文版

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


汕头市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办法
  (2002年4月24日汕头市人民政府第56号令发布根据2005年10月12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汕头经济特区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规定〉等9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活动,推动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增强企业信用观念和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包括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下同)信用信息的采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企业信用信息,是指企业的商业信用记录以及对判断企业信用状况有影响的其他信息。
  (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是指企业信用信息征信机构采取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方式,将分散在社会有关方面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类、整理、储存,形成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活动。
  (三)征信机构,是指依照本办法批准成立,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向企业信用信息使用人提供服务的法人组织。
  (四)信息提供单位,是指依照与征信机构的约定依法向征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
  第四条 任何组织从事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活动,应当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第五条 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信用征信监督机构,负责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信用征信监督机构的组成、职责由汕头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条 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法院、仲裁、公证、技术监督、金融机构和海关等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支持征信机构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并为其采集活动提供便利。
  第七条 征信机构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征得该企业的同意,但依法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除外。
  第八条 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企业基本情况: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住所、注册资本、经营(业务)范围,税务登记证号、核算方式、行业、税务登记验证和换证情况,纳税人性质和税务管理状态,年检情况,进出口经营资格和企业类型,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等。
  (二)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主要产品(业务)、年销售(营业)收入、年纳税总额、年纳税入库总额。
  (三)企业资信情况:重合同守信用资料,资质认证,资格认定,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情况。
  (四)企业荣誉记录:重大奖励,驰名、著名和重点保护商标资料,企业或其法定代表人荣誉记录。
  (五)企业不良记录:走私、逃骗套汇、偷逃骗抗税、制假贩假、出具虚假资信证明材料、恶意逃废债务、利用合同诈骗等违法情况,以及有违法行为受行政处罚记录。
  (六)企业同意采集或者法律、法规未禁止采集的其他信用信息。
  第九条 征信机构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通过合法、公开的渠道获取;
  (二)通过企业自愿提供本企业信用信息的渠道直接获取;
  (三)依法或按照合约,从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以及其他信息提供单位获取。
  第十条 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方式由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单位书面约定。
  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单位的约定应当报信用征信监督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 信息提供单位应当按照约定向征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并对其所提供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二条 征信机构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应当遵循合法、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保持信息提供单位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不得有选择性地采集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三条 征信机构和信息提供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采集、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保密,不得擅自向第三人泄露。
  第十四条 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是合法、有效、真实的数据或文字资料。
  不具备前款规定或未确定的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不得采集。
  第十五条 企业认为征信机构采集的本企业信用信息与事实不符的,有权要求征信机构更正,并提供有关资料。
  征信机构对企业的更正要求,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进行核实,并做出更正或不予更正的书面答复,不予更正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应当通过专用网络传输,不得利用公众互联网进行。
  征信机构通过专用网络接受、传输企业信用信息时,发现有错误的,应当及时告知信息提供单位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 征信机构应当对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和资料进行维护和管理,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第十八条 征信机构可以长期保存所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但企业重大违法记录的保存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企业信用信息的保存期限自该信息被披露之日起计算。
  企业已改正其重大违法行为的,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确认,征信机构应当及时采集并更新原有纪录。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一)征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保密义务,擅自泄露所采集的信息的;
  (二)征信机构利用所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从事征信业务以外的活动的;
  (三)征信机构擅自修改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的;
  (四)企业或信息提供单位因提供不真实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经济损失的。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